在巴音布鲁克法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法庭里的热奶茶是打开心结的钥匙,牧民家里的马奶酒是走进群众心里的连心桥。近年来,巴音布鲁克法庭干警始终以“如我在诉”的态度,用好调解的“金钥匙”,在这片绿色大地上描绘出诉源治理的新“枫”景。
巴音布鲁克人民法庭成立于1956年6月,是草原上的牧区法庭,位于巴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距离和静县城288公里,平均海拔2500米,管辖案件范围为6个乡镇25个村及3个牧场的民商事案件,管辖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近年来,巴音布鲁克法庭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性地开展“马背上的法庭”巡回审判工作,将公平正义送到牧区。
“有了矛盾纠纷,我们的干警就会主动上门调解,与牧民群众席地而坐,喝上一碗热奶茶,慢慢把矛盾说开,把法理说透,自然就会化干戈为玉帛。”巴音布鲁克法庭干警自有一套调解经验。办案法官们既严格依法办案“过得硬”,又注重释法说理“讲得明”,以接地气的价值观、是非观、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来评判是非曲直,让群众“听得懂”,传递司法温度和力度,既做到解案结,又解心结,用心、用理、用法促进“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2022年2月14日至2023年3月2日期间,阿某从巴某处购买棉花壳共计13904元,因阿某资金周转困难并未支付货款。在巴某多次催要下,阿某已还6200元,剩余欠款巴某催要无果后决定向法院起诉维权。
承办法官收到案件后及时跟阿某电话联系,但发现是空号。在电话联系行不通后,法庭干警便驱车前往阿某放牧地的村委会。得益于村委会工作人员帮助,法官很快获得了阿某的联系方式并成功联系上阿某。考虑到本案标的较小,事实清楚,为减少当事人诉累,送达结束后承办法官立即组织原被告双方在人民法庭调解平台进行线上调解,在法官的耐心释法和用心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获得当事人的感谢与好评。
近年来,巴音布鲁克法庭充分发挥综合治理效能,针对人在外、标的小、事实清的案件,依托智慧法庭一站式诉讼服务平台,实现案件快立快结,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法庭与巴音布鲁克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建立“1+N”多元解纷机制,通过解纷力量“最大化”,寻求解纷效果“最优解”。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巴音布鲁克草原是季节性牧场,牧民随着季节转场,矛盾纠纷在哪里,法庭干警就把纠纷化解在哪里。他们身处高海拔山区,却俯首深耕法治事业,不论是骑马到深山送达,还是深入牧民家中调解,汽车不能到达的地方,就骑马跋山涉水,在法庭和当事人之间无数个往返中,他们深深浅浅的脚步印记就是对司法为民的最好诠释。
“水草丰美的地方留得住人,公断是非的地方留得住心。从我记事起,每年夏天都能看到法庭的叔叔阿姨奔波在草原上,哪里有了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还经常来宣讲各种草补、养老政策和法律知识,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守护者,牧区的老百姓都很喜欢他们。”巴音布鲁克镇巴西里克村村民库尔鲁笑着称赞道。
巴音布鲁克法庭的干警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着绿水青山,为牧区传递司法力度和温度。新征程上,他们将接续奋斗,深耕司法事业,努力书写一份“小法庭、大作为”的司法为民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