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高院要闻
“冬不拉”法庭弹奏出和谐乐章
  发布时间:2022-05-25 17:32:53 打印 字号: | |

编者按


为激励青年同志加强理论学习,落实全国法院办公室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展示新时代人民法院青年风采,202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合创设“法院青年说”栏目并开展征文。活动开展以来,各高级人民法院党组高度重视,多数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专门组织辖区法院干警积极参加征文活动。广大法院干警积极响应、踊跃投稿,结合司法实践感悟和个人成长经历,以青年视角讲述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生动故事。截至2022年5月10日,“法院青年说”栏目共收到投稿279篇,部分优秀稿件被采用并在《中国审判》“法院青年说”栏目和“法院青年说”微信公众号刊发。这些好故事生动呈现了新时代法院青年拼搏奋斗的缩影、人民司法事业与时俱进的发展、法治中国建设阔步向前的变迁,受到各方面好评。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成立评审小组,经初评、复评并报经审批,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16篇、三等奖25篇。


新疆法院这篇文章

获得一等奖!

让我们一起来

看看人民法庭青年干警的故事!



讲述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海县人民法院喀拉玛盖人民法庭 解肯·哈依拉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海县喀拉玛盖镇是离县城最远的一个乡镇,下辖17个行政村,辖区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万余人,且居住分散,有部分牧民群众一年四季都跟随牲畜转场,冬窝子和夏牧场距离镇上有200余公里,牧区道路无法行车,只能靠步行或者骑马。


喀拉玛盖人民法庭辖区内的哈萨克族群众众多,近年来,我们法庭将哈萨克族群众酷爱的“冬不拉”(一种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引入法庭调解过程中,营造了一种轻松的调解环境。当事人听着熟悉的“冬不拉”旋律、拉着家常,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心与心的沟通及情感的交融碰撞,促成乡亲间互谅互让,达成共识化解纠纷,我们法庭也因此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冬不拉”法庭。


法庭传出“冬不拉”音乐声


奶茶是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尤其是哈萨克族群众更是对奶茶情有独钟。有一次,我们法庭组织干警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观摩,当地的“盖碗茶”调解法,让我们很受启发。

2015年的一天,两位当事人因土地承包合同产生纠纷,到了我们法庭还互不相让,近乎于“剑拔弩张”的程度。僵局持续到午饭时间,于是,我和其他法庭干警请他们来到调解室。调解室的桌上,我们已备好包尔萨克(一种哈萨克族小吃)和热腾腾的奶茶。双方当事人围坐在圆桌前,喝着奶茶,吃着热乎乎的包尔萨克,我和其他法庭干警为他们讲解政策和法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他们慢慢解开了心结,最终两人握手言和。随后,一位当事人还弹起了“冬不拉”,欢快的音乐响彻整个法庭,双方当事人的纠纷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化解。

2020年8月,当事人在“冬不拉”调解室参与诉前调解。摄影 多斯江·达吾肯


事后,我们一起总结纠纷化解经验,“冬不拉”调解法应运而生。调解过程就像弹奏“冬不拉”,调解双方就像是“冬不拉”的两根琴弦,调解法官就像是弹奏的阿肯(诗歌的创作者、演唱者和传播者),只要了解了琴弦,找对了弹奏方法,就会演奏出美妙的“和弦”。


我们法庭还专门设立了“冬不拉”调解大厅,墙体悬挂了喀拉玛盖镇的自然风光画,茶桌替代了威严的审判席,一把“冬不拉”挂在墙上。在调解案件时,端上一碗热乎乎的奶茶,摆上法官们亲手制作的糕点,就像到牧民家的毡房做客一样,让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在轻松熟悉的氛围中坦诚交流、打开心结,最终实现矛盾纠纷化解。


法官是人民的“办事员”


想要为老百姓做好服务,就必须掌握第一手情况。我刚到喀拉玛盖镇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其他法庭干警一起走村串户,熟悉情况。临近的村,我们就骑自行车或搭顺风车过去;偏远牧区,我们就骑马前往。喀拉玛盖镇与富蕴县交界,周边有齐干吉迭乡、阿尔达乡,流动人口多,矛盾纠纷多,有的群众法律意识相对淡薄,违反了法律规定,自己却不知道,普法任务艰巨。加之距离县城较远,牧民的诉求只能就地解决。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们深感责任重、压力大。

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等是我们法庭常见的案件。喀拉玛盖镇的马某和阿某本是同村好友,阿某做生意需要一笔资金周转,马某慷慨解囊拿出5万元为阿某应急,没想到阿某生意赔了,欠马某的钱也没了音讯,最后干脆躲了起来,马某多次索要欠款无果,将阿某起诉至我们法庭。我们请马某和阿某共同到“冬不拉”调解室,让双方当事人坐下来,情绪稳定下来。我和他们拉家常,询问阿某近两年生活状况,引导两人回忆以往的友谊,直面目前存在的矛盾纠纷。阿某表示,之所以躲着马某,是因为生意赔了,真的拿不出钱来,感觉没脸见马某,但是自己肯定还钱,只是现在给别人打工,只能每月慢慢地还一点。


在我的沟通协调下,马某同意了阿某的偿还方式,并表示自己很珍惜与阿某的友情。最终,两人因钱而破裂的友谊得以修复,一场纠纷在“冬不拉”调解室温馨、轻松的氛围中得以妥善化解。

8年来,我跑遍了喀拉玛盖镇17个村的角角落落,辗转于冬夏牧场之间,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被他们亲切地称为“马背法官”。自“冬不拉”调解室设立以来,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件,调解的案件无一申请执行,全部自动履行。


对于从小就跟随父辈们行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山水之间的我来讲,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只要法庭需要,只要喀拉玛盖镇的老百姓需要,我就一直在这里为他们排忧解难。这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件,更多的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小矛盾,但正是通过调解这类小纠纷,才能更增进民族感情、促进邻里和睦。“冬不拉”法庭文化,正是“司法为民”“法平如水”的真实写照。


让法律阳光普照到每个角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凸显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民法庭作为司法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前沿,如何将中央精神落实到“最后一公里”,是我们每一名法庭干警的责任。


近几年,我带领法庭干警和乡村的同志在喀拉玛盖镇17个村设立了人民调解室,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指导,提升人民调解员的办实事能力。为把便民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我们法庭在距离喀拉玛盖镇260公里的夏牧场设立了巡回审判点,法官不定期地前往化解矛盾,坚持就地办案、当庭调解、当庭结案、督促履行,把矛盾纠纷解决在群众的家门口。


在司法调解过程中,法官还会根据案情需要,邀请村“两委”班子成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调解,大大提升了调解成功率。同时,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我们还邀请当地村民参与旁听,达到了以案释法的良好效果。

2021年7月,福海法院巡回法庭干警到田间地头开展调解。摄影 杰恩斯别克·卡本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始终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捍卫心中的“天平”,践行初心使命,谱写公平正义的“冬不拉”美丽乐章,让法律的阳光普照到草原上的每一寸土地。


该文载于“法院青年说”(《中国审判》杂志2021年第19期 


 

 
来源:法院青年说
责任编辑:茹碧娜